您现在的位置是:传媒新闻网 > 科技

罗刹海市:好的歌谣一定要照进现实

传媒新闻网2025-04-03 18:16:14【科技】48人已围观

简介

这两天最火爆的乐坛事件恐怕就是刀郎的新歌《罗刹海市》了。(歌在最后)歌词取材于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中的一个故事,一个叫马骥的小伙子,因为海上失事,误入一个叫罗刹国的地方。这个地方颠倒黑白,以丑为美,越是丑的,越能得到富贵。当官当最大的那

这两天最火爆的乐坛事件恐怕就是刀郎的新歌《罗刹海市》了。(歌在最后)歌词取材于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中的一个故事,一个叫马骥的小伙子,因为海上失事,误入一个叫罗刹国的地方。这个地方颠倒黑白,以丑为美,越是丑的,越能得到富贵。当官当最大的那位,耳朵长在背上,眼睛有三个,眼睫毛把脸都遮住了,总之就是奇丑无比。在他之下的各级官僚,按照丑陋级别逐级当官。原文是这么说的,“时值朝退,朝中有冠盖出,村人指曰:“此相国也。”视之,双耳皆背生,鼻三孔,睫毛覆目如帘。又数骑出,曰:“此大夫也。”以次各指其官职,率狰狞怪异。然位渐卑,丑亦渐杀。”小伙马骥来自华夏,是个商人的儿子。蒲松龄说他:美丰姿,少倜傥,喜歌舞。辄从梨园子弟,以锦帕缠头,美如好女,因复有“俊人”之号。不仅人长得好看,还喜欢时尚打扮,跟罗刹国的人比起来,简直是帅呆了,美爆了。按常识来讲,这么一个人物出现在这样的国家,是不是一定就能颠倒众生呢?蒲松龄之妙就在于,他告诉大家,罗刹国是一个颠倒了常识的国家。当来自华夏的小伙马骥出现在罗刹国世人面前的时候,所有的人都震惊了。“见马至,以为妖,群哗而走。”也就是说,大家都认为马骥很丑,丑得跟妖怪一样,吓得大家伙高声尖叫,以为是妖怪来了,要吃人,一哄而散。后来看他除了长得“丑”点,确实也不吃人之外,才有人慢慢上来结交,其人一本正经告诉马骥,“我国所重,不在文章,而在形貌。其美之极者,为上卿;次任民社;下焉者,亦邀贵人宠”。也就是说,从明面上的规则来讲,罗刹国是崇尚“美”的,只不过这种美,跟其他人理解的美不一样,恰好颠倒了过来而已。美是个好词,只不过是有自己的标准。一个国家如果习惯了这种颠倒的标准,就再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。当丑被当成了美,真正的美就被当成了丑。如果在这样的地方要把被颠倒的颠倒过来,恢复常识,恢复正常的美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因为丑已经成为标准,大家更习惯是审丑而不是审美。这就是这个故事深层次的恐惧之处。蒲松龄在这个故事末尾中,写了这么几句:“花面逢迎,世情如鬼。嗜痂之癖,举世一辙。小惭小好,大惭大好。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,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。彼陵阳痴子,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?呜呼!显荣富贵,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!”这个点评,引用了和氏璧的例子。楚国人卞和发现,一块石头里面有稀世宝玉,因此向楚国的大王进行推荐,楚王叫来专家鉴定,专家们都说是假的。楚王大怒,认为卞和有欺君之罪,砍去了他的手脚。卞和哭了三天三夜,哭干了自己的血泪。他哭的不是自己的命运,而是楚国这种颠倒黑白的价值观。“宝玉而题之以石,贞士而名之以诳,此吾所以悲也。”楚文王听说之后,派工匠把玉剖了出来,果然是好玉,做成了一块玉璧,叫做“和氏璧”,成为楚国的镇国之宝。中国传说中许多故事,都与这块玉有关。诸如“完璧归赵”、“价值连城”等等。后来传说这块玉被雕琢成了传国玉玺,历经了秦、汉、魏、晋、隋、唐等朝代,最后在五代十国的动乱中下落不明。蒲松龄生于明末,崇祯皇帝上吊的时候,他已经懂事了,见证了明亡清兴的几十年历史。后来虽颇有名望,但始终科举不第,一生颠沛流离。对于王朝的兴亡更迭,社会上的人情世故,看得十分清楚。所以写下了《聊斋志异》,正是为了讽刺社会现实。虽然不能名列“四大名著”,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。里面的故事奇形怪状,对于人性人心的刻画,十分深刻。这就是为什么《聊斋志异》能流传至今的原因。刀郎当年以质朴的新疆歌谣,唱红了大江南北,几乎有华人ktv处,必有刀郎的歌声。但是,几位所谓的乐坛大佬,对其进行打压,冷嘲热讽。有人就认为,刀郎写这首歌,正是为了抨击这种不公平的、颠倒了黑白的现象。但我认为,这首歌的价值并不止于此。他所抨击的现象,也在现实中存在。而这首歌能够走红,也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。但同时,也借用了蒲松龄的魔幻主义色彩。这也说明,中国不是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,而是缺乏将其转换为现代文明成果的能力。同样的道理,好的文艺作品,好的歌谣,也必须要关照社会现实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很赞哦!(72)

相关文章

热门文章